为什么?社会生活中的理由MOBI,EPUB,AZW,PDF,TXT,KINDLE

作者: [美] 查尔斯·蒂利
出版社: 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副标题: 社会生活中的理由
原作名: Why?
译者: 李钧鹏

为什么?社会生活中的理由.jpg
为什么?社会生活中的理由

技术性说明9

从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算起,一直到2008年离世,蒂利的学术生涯满打满算正好五十年。在这半个世纪中,蒂利的研究横跨社会不平等、城市化、国家缔造、抗争政治等多个领域。但在多方涉猎的表面之下,蒂利的研究体现出深刻的历史维度:他长期关注宏观社会与政治变迁,追踪社会结构与形态的历史延续和断裂,注重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强调研究对象在截面和纵面上的差异。同时,他的研究以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机制为宗旨,研究问题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学色彩,并重视理论的检验和积累。和沃勒斯坦一起,蒂利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科学理路:历史社会科学(historical social science)。不同于历史社会学(historical sociology),这种理路拒绝将对历史的考察和理论化界定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而主张历史性是社会现象的固有特征和内在结构,对历史的关注必须渗透于一切社会科学研究中。

下文梳理蒂利半个世纪的学术研究和思想演变,以此点出《为什么?》的学术背景及其在蒂利学术成果中的位置。我试图阐明四点:第一,蒂利题材各异的研究蕴含了社会关系这一连贯主题;第二,蒂利的学术轨迹映衬出美国社会学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一对充满张力的核心概念,即结构(structure)与能动(agency)(以及宏观与微观),可视为结构主义社会学的发展缩影;第三,在这半个世纪中,蒂利的历史社会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静态结构主义色彩逐渐淡化,最终由结构还原论转变为关系实在论;第四,《为什么?》是关系实在论在微观层面的应用,是蒂利以小范围的人际互动来检验社会关系论的尝试。

一、20世纪60年代:结构还原论

要研究一个学者的学术思想,最妥当的手段是采取“历史主义”立场,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学术潮流之下,尤其要着重考虑它与主流学术思潮之间的关联。10在这个意义上,蒂利的学术起点可以说是社会学中的结构主义以及帕森斯。为了建立起学科的合法性,社会学的奠基者们竭力将社会学与心理学区分开来,将前者定位为对社会行动背后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分析。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断言,到涂尔干的“社会超越个人总和”思想,再到韦伯对新教伦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肯定,早期社会学家都试图用社会结构框架以及与之相关的规范、价值等概念来解释社会行动。11结构主义思想首次得到系统理论阐述,则要等到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structural functionalism)。蒂利于1950年从哈佛大学获得本科学位,正是由帕森斯创建于1946年的跨学科性质的社会关系系首届本科毕业生。12之后,蒂利开始在一家医院工作,同时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一年后获奖学金,赴牛津大学进修一年。返回哈佛校园后,蒂利继续修读了一年的博士课程,随后加入美国海军,并远赴韩国服役。蒂利于1954年重返校园,其间曾赴法国调研,最终于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值得指出的是,加上本科四年,蒂利求学的十年正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论如日中天的时候。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初期,结构功能论在美国社会学占有统治性地位。尽管在60年代初之后受到日渐猛烈的抨击,甚至时至今日已被大多数美国社会学家抛弃,帕森斯所开创的辉煌至今无人能及。受其影响,美国社会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在事实上都是一门研究社会结构的科学

本站书籍信息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出版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网站本身并不存储相关资源文件,若信息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邮箱1093067294@qq.com,站长一经核实立刻删除!